在我的朋友圈里,常常见到不少父母为孩子的作业在网上“搬救兵”:“这道题谁会做?小学二年级作业!”或“急求废旧材料给儿子做手工作业”。身边更有家长苦叹,随着手工作业等个性作业越来越多,大有“一人上学全家待命”的架势。当然,首先要肯定个性作业的确是素质教育思路的具体体现,但若个性过了头,沦为“家长作业”,则可能酿成多输结局——家长苦不堪言,老师掌握不了学生的真实水平,孩子则不仅啥也学不到,还可能挫伤自信心,甚至形成弄虚作假的坏习惯。
把孩子从“文山题海”中解放出来是对的,锻炼孩子动手能力也应当支持,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学习与作业同样值得点赞,但问题在于,个性作业不能超越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,需要家长的协助也应当把握住一个限度。毕竟,作业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,理应由学校主导,由学生独立完成。
一方面,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。比如有朋友吐槽,有老师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布置作业,要做PPT展示自己的寒假经历。一年级的孩子才刚刚开始识字,要操作电脑、做PPT显然有些强人所难。还有语文老师布置学生当“小小啄木鸟”,到街上去找5个错别字,要求第二天汇总交上去。别说孩子们了,要大人在放学后短短一段时间里找齐5个错别字都是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这样的作业,注定会沦为“全家总动员”的家长作业。
另一方面,尤其应强调老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注意示范效应,比作业完成好坏更重要的是是否独立完成。有个朋友的孩子,老师要求用硬纸板做一个小灯笼,家长“灵机一动”上淘宝买了一个现成的,结果因为制作精美而大受老师表扬。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,其余自己亲自动手的孩子该怎么想?也许下一次他们就会有样学样了。这一点,老师尤其应当注意,对那些真是孩子自己动手的作业,哪怕做得不怎样,也应给予表扬;而若明显是家长代劳的,理应指出甚至批评,还要与家长加强沟通。
至于家长这一方面,适度地参与孩子家庭作业当然是必要的。但家长也要明白,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锻炼孩子,如果自己过度参与,甚至弄虚作假,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害孩子。面对一些同学的家长过分“代劳”,家长更应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。只要是自己亲手做的,哪怕比不过别人的,也都值得骄傲。家长更不能陷入“作业攀比”中,非要孩子的作业比别人精致,而忘记了家庭作业的本来意义。
曾几何时,我们的“家校结合”往往是“有校无家”,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,切莫走向另一个极端,让家长把学校教育该干的事、把孩子该完成的作业全部越俎代庖了。在这一点上,学校与家长都应自我反思,在布置作业、批改作业、协助孩子完成等环节做到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。(张涨)